他是怎样培养出聋人博士生
发布日期:2015-07-01浏览:1062
“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?”
成绩好、身体棒、勤奋、勇敢、当上班干部……
面对台下观众的回答,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摇摇头:“想得开的孩子就是好孩子。”
昨天下午,在由新闻晨报和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主办的“如何夸出一个好孩子”公益教育讲座上,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用一个下午的时间,让在座的500多名家长学会重新定义“好孩子”。
他的标志性动作就是竖大拇指,“像我这样,换根手指对孩子,孩子就能更快乐地成长。”
把聋女培养成留美博士
现场,佩戴助听器的周婷婷面对数百名观众自信地侃侃而谈,让人完全几乎忘了她是聋人。
一岁半的时候,周婷婷因药物致双耳全聋,直到3岁时依旧不会说话。父亲周弘曾是南京的一名技术工人,不得不辞职一边为女儿四处求医治病。
女儿七岁时,他在上海买到一本《幼儿才能开发》,书中提出在孩子学说话、学走路时,家长承认差异、允许失败,不管孩子说话早晚、走路快慢,都坚信孩子一定能行。
这本书给了周弘极大启发,从那时起周弘学会了“转念”: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,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她、拥抱她、赞美她,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永远骄傲。
他开始探索用自创的“赏识教育”来培养女儿。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与努力终于创造了奇迹,正是在这样的赏识激励下,女儿六岁时能认识两千多个汉字、八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世界纪录,十岁被评为“全国十佳少年”,十六岁成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,二十岁赴美留学,成为首位聋人博士生,被誉为“中国的海伦凯勒”。
女儿的成功难道只是个案?周弘决心验证一下。他与志愿者们一起创办了南京婷婷聋童学校、聋童幼儿园,面向全国招生,培养出了一批超过或达到周婷婷同龄水平的聪慧聋童,有的被评为“省十佳少年”,有的在国际绘画大赛中获奖……
伴随着女儿的成长,周弘逐步将赏识教育的研究视角从聋障儿童转入正常儿童。二十多年来,赏识教育为中国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视角。而周弘也被众多家长亲昵地称为“赏识老爸”。
多对孩子竖大拇指
“在座的家长可以回想一下,自己平时和孩子说话时是什么状态?”周弘提问,“是用食指指着孩子指责多,还是跷起大拇指表扬多?”
其实,每个家长都自发地运用过赏识教育。孩子学说话、学走路时,不管发音清晰还是模糊,不管是成功走出好几步还是摔跟头,家长们总是大声地为孩子加油鼓劲--那个时候,父母都是天生的教育家。遗憾的是,随着孩子长大,家长的心态慢慢变了。“教育孩子不是方法问题,而是态度问题”,在周弘看来,赏识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心态,是一种永远坚信孩子“行”的信念。
多赏识不代表不批评
“总是夸孩子,会不会让孩子自我感觉太好、骄傲自满?”这是现场很多家长的疑问。
周弘已经无数次面对这样的问题,换句话说,“大拇指”不能乱用,赏识教育并不等于纵容孩子的缺点,“只要你的眼神里充满爱,即便惩罚孩子也能让他感到爱”。
“孩子最怕的是不被尊重和受委屈”,周弘补充说,赏识教育并不是不许批评,但是要在尊重孩子人格、对事不对人的基础上。从某种角度上说,孩子不怕批评,就怕受委屈,就怕父母看不起他。如果赏识教育让孩子没有了抗挫力,这就是尺度的问题。
在周弘看来,从小受到正确赏识的孩子,应该更经得起批评,因为他的心灵没有受到伤害。
“孩子有问题,是父母心慌结的果;孩子优秀,是父母心安开的花。"讲座中,这是周弘最常挂在嘴边的话语。因为在他看来,没有“问题”孩子,只有“缺爱”的孩子,而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中快乐成长。
所谓的“赏识”,不是简单的认可,也包括对孩子探究、责任承担、获得新体验等多方面需要的尊重、提升和满足。
技巧:善于从正面看问题
正确的态度自然是发自内心的赏识,善于从正面看问题,但他也以周边家长的亲身经历为例,传授了一些小技巧。
例如,对于经常赖床的孩子,可以当他赖床时间哪怕比前一天只少了一分钟,也要发自内心地夸奖,“你真是太棒了,今天竟然比昨天早起了一分钟!”。孩子没有问题,问题出在家长的心态。把坏念头转成好念头,当孩子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尊重,他就会产生改变的动力。在周弘看来,当父母认为孩子“太好了”的时候,孩子会努力做到更好,因为人往高处走,这是天性
成绩好、身体棒、勤奋、勇敢、当上班干部……
面对台下观众的回答,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摇摇头:“想得开的孩子就是好孩子。”
昨天下午,在由新闻晨报和浦东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主办的“如何夸出一个好孩子”公益教育讲座上,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用一个下午的时间,让在座的500多名家长学会重新定义“好孩子”。
他的标志性动作就是竖大拇指,“像我这样,换根手指对孩子,孩子就能更快乐地成长。”
把聋女培养成留美博士
现场,佩戴助听器的周婷婷面对数百名观众自信地侃侃而谈,让人完全几乎忘了她是聋人。
一岁半的时候,周婷婷因药物致双耳全聋,直到3岁时依旧不会说话。父亲周弘曾是南京的一名技术工人,不得不辞职一边为女儿四处求医治病。
女儿七岁时,他在上海买到一本《幼儿才能开发》,书中提出在孩子学说话、学走路时,家长承认差异、允许失败,不管孩子说话早晚、走路快慢,都坚信孩子一定能行。
这本书给了周弘极大启发,从那时起周弘学会了“转念”: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,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她、拥抱她、赞美她,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永远骄傲。
他开始探索用自创的“赏识教育”来培养女儿。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与努力终于创造了奇迹,正是在这样的赏识激励下,女儿六岁时能认识两千多个汉字、八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世界纪录,十岁被评为“全国十佳少年”,十六岁成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,二十岁赴美留学,成为首位聋人博士生,被誉为“中国的海伦凯勒”。
女儿的成功难道只是个案?周弘决心验证一下。他与志愿者们一起创办了南京婷婷聋童学校、聋童幼儿园,面向全国招生,培养出了一批超过或达到周婷婷同龄水平的聪慧聋童,有的被评为“省十佳少年”,有的在国际绘画大赛中获奖……
伴随着女儿的成长,周弘逐步将赏识教育的研究视角从聋障儿童转入正常儿童。二十多年来,赏识教育为中国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视角。而周弘也被众多家长亲昵地称为“赏识老爸”。
多对孩子竖大拇指
“在座的家长可以回想一下,自己平时和孩子说话时是什么状态?”周弘提问,“是用食指指着孩子指责多,还是跷起大拇指表扬多?”
其实,每个家长都自发地运用过赏识教育。孩子学说话、学走路时,不管发音清晰还是模糊,不管是成功走出好几步还是摔跟头,家长们总是大声地为孩子加油鼓劲--那个时候,父母都是天生的教育家。遗憾的是,随着孩子长大,家长的心态慢慢变了。“教育孩子不是方法问题,而是态度问题”,在周弘看来,赏识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心态,是一种永远坚信孩子“行”的信念。
多赏识不代表不批评
“总是夸孩子,会不会让孩子自我感觉太好、骄傲自满?”这是现场很多家长的疑问。
周弘已经无数次面对这样的问题,换句话说,“大拇指”不能乱用,赏识教育并不等于纵容孩子的缺点,“只要你的眼神里充满爱,即便惩罚孩子也能让他感到爱”。
“孩子最怕的是不被尊重和受委屈”,周弘补充说,赏识教育并不是不许批评,但是要在尊重孩子人格、对事不对人的基础上。从某种角度上说,孩子不怕批评,就怕受委屈,就怕父母看不起他。如果赏识教育让孩子没有了抗挫力,这就是尺度的问题。
在周弘看来,从小受到正确赏识的孩子,应该更经得起批评,因为他的心灵没有受到伤害。
“孩子有问题,是父母心慌结的果;孩子优秀,是父母心安开的花。"讲座中,这是周弘最常挂在嘴边的话语。因为在他看来,没有“问题”孩子,只有“缺爱”的孩子,而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中快乐成长。
所谓的“赏识”,不是简单的认可,也包括对孩子探究、责任承担、获得新体验等多方面需要的尊重、提升和满足。
技巧:善于从正面看问题
正确的态度自然是发自内心的赏识,善于从正面看问题,但他也以周边家长的亲身经历为例,传授了一些小技巧。
例如,对于经常赖床的孩子,可以当他赖床时间哪怕比前一天只少了一分钟,也要发自内心地夸奖,“你真是太棒了,今天竟然比昨天早起了一分钟!”。孩子没有问题,问题出在家长的心态。把坏念头转成好念头,当孩子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尊重,他就会产生改变的动力。在周弘看来,当父母认为孩子“太好了”的时候,孩子会努力做到更好,因为人往高处走,这是天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