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换城市

首页
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
欧阳伯询

欧阳伯询 暂无评分

人力资源 绩效管理

讲师官网:http://ouyangboxun.sougen.cn/

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(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)
仅需5.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,仅限聘请讲师授课

立即购买

欧阳伯询二维码
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
任意分享朋友圈

欧阳伯询谈文化之1——也谈儒学

发布日期:2015-08-05浏览:4096

今天惊蛰, 开始我的闲谈。从儒学谈起吧。 。 。
凡任何学问或思想, 我的认知是不要从我们的情感出发, 也不要从我们习惯的概念出
发去下我们的判断。最近几年,听了太多的关于民族复兴与国学兴旺的言论。纷扰之中, 还
是觉得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,而这样的思考最好能从其本源与本质去找。
儒学是从孔子开始的吗?
是孔子创造了儒学吗?
历史不是这样的,儒的源头应是另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巨人,他的名字叫姬旦,即周文
王之子,周武王的弟弟,史称周公,也称周公旦。
周公的历史价值在于:
1、创造了中国的封建制(也称封邦建国) ;
2、创造了周礼,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中国“儒”的体系。
说说封建吧,一直说中国是几千年的封建王国,其实,封建的历史在秦统一六国之后
就基本结束了,即使在汉初有一定的反复,但汉武帝之后就彻底退出了中国的历史。而欧洲
在进入现代社会(大概在1588年,由荷兰建立第一公民选举的市政府)之前,西罗马帝国
分崩之后,都是真正的封建机制。
回头说“儒” ,中国以此为国学的根基,但当代人去很少有人真正思考为什么是儒统治
了中国几千年,为何在近代又节节败退。 “儒”的本质是什么?这些问题个人认为,真地需
要好好闲谈一下。 。 。 。 。
任何一种文化或思想的根源都有其客观性的背景,当后世人对儒学或儒家或褒或贬时,
我们还是应找到其历史的本源:
中国的历史从其本源上看是有其特殊的地理因素与经济因素的。
一、地理因素:
1、 四大文明古国:
我们一直在谈四大文明古国,现在很少人能说全了;
古埃及
古印度
古巴比伦
中国
呵呵,注意一下啊,我没写古中国,因为这四个古国中,只有中国的文明是延续的,
其它几个早已灰飞烟灭,文明不复存在了。
而历史学这门知识往往是不客观的,一直有人在问为何与中国基本处于一个历史时期
的古希腊为何不是文明古国之一。
从文明的角度讲,古希腊肯定应是古国之一,但四大的分类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有
一定的合理性的,即这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如下共性:
1.1都是河流文明;
1.2都是农耕文明;
而古希腊则不然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想想,古希腊应是什么文明?
2、 中国的地理特点:
2.1黄河与黄土高原
黄河,中国地理因素中的第一要素,它所经过的黄土高原,因为土质细腻,在中华
文明的初期就适合于耕种,在没有青铜器之前,由于黄土的细腻,人们用木质的农具
就可以开耕,这便于文明的起源;
但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,黄土极易被冲蚀,因此黄河自古就是一条泥沙之河,也由
此成为水患之河;
2.2 海洋季风与降雨
中国只有一面沿海,而中原的降水主要是由来自菲律宾沿海的富含水汽的暖气流与
来自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流交聚而产生,同时由于季候风的影响,在中国内陆的降水
又是难以均匀,三年一小灾,六年一大灾,这是产生水患的另一种原因。
3、 中国历史上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先天矛盾
中国的历史,除了水患是每个朝代的大患以外,在1840年之前,农耕文明的外敌
来自于北方的草原,游牧民族由于其先天的生产与经济基础,造成其民族血液里的侵
略与掠夺本性,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莫不如是。 中国历史上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
关系并非我们现在的历史书上那样的描述,其真实的历史一直是血泪远远大于和睦。
当然,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间断的威胁从1840年以后有了“三千年未有之变局” ,
历史在此时在中国人面前显现出另外一种更强大的势力。 。 。 。 。
这“三千年未有之变局”从1840年开始,这一年,对中国来说,是种难忘的耻辱,
但很少有人想过,这是历史的必然与选择,历史在这里转了向,中国从此不得不选择新的道
路。
回头说我们的儒学,基于前文的地理与经济基础,注定了中国文化中以下的必然:
1、中国由于这种地理带来的水患与游牧民族的入侵,导致中国必须建立大一统的
国家以集合河流上下的合力去治水及抗敌,孟子所说“天下定于一”就是这个道理;
2、这种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方式,家庭为单位,
就必然建立以“家”到“家族”到“乡里”再到“国家”的社会组织方式,这种方式的基础
是血缘,是家庭的上下层级、是维系这种关系的种种秩序。 。 。
周公提出的“封建” ,这在始皇后就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,而他所创造的“周礼” ,
则是基于中国这种经济方式与社会秩序的必然产物,这个“礼”成了儒学的基础,也是孔子
大力推崇的维系社会秩序的运作法则。
在这个“礼”之上,孔子推出了“仁” ,又以此建立了所谓的“仁义礼智信”的“五
常” 。中国的儒学到底是“什么” ,为何能统治中国如许年,然后又在近代败得一塌糊涂, 在
当代又再次被包装成民族文化的象征,我们到底应如何审视“它” 。我在后面继续阐述。 。 。 。 。
中国当代的学术大家李泽厚先生(现旅居美国)曾在其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》中对“儒”
进行了充分的评论.在其眼中,自孔孟起,历经秦汉“天人合一” 、宋明“心性理学” 、民国
康梁之“贯通中西”到现今的“新儒学” ,整个儒学发展史沿着两条不同的线路前行:
其一是“内圣”路线(儒道互补) ,
其二是“外王”路线(儒法互用) 。
李泽厚先生认为儒家之“礼”起源于古代巫书,经周公演礼后理性化、政治化、伦理
化为“仁” ,礼与仁分别代表了社会性道德(公德)与宗教性道德(私德) ,而以“礼,仁”
为根本标志(义、智、信、忠等皆由礼、仁推出)的儒学的根基则在于“情本体” 。此“情
本体”并非简单且肤浅的“情感” 、 “心情”等感性认识,而是“理欲互融” , “道在伦常日用
之中” 。此“情”非单纯的自然生理情绪,更有社会理性积淀其中。
我在大学毕业那年,半年多的时间,夜夜捧着泽厚先生的《李泽厚十年集》 ,当时的
种种感馈十六年过去了,至今仍然难忘。但这样的描述现在回头去看还是太复杂了,学问真
如果成了学术,就只能是学术了。我现在在想,一种文化的延续并不在于其历史如何,而在
于其现在如何,更在于其未来如何?对“儒”的归纳,我们可以说:
1、 “内圣外王” ,即内心修炼才能做到向外的事功,所谓“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
天下”是也;
2、 “克己复礼是为仁”,孔子对"仁"的定义;
3、君子与小人(儒中的小人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小人,本质的概念是从事具体事力的
手工者或商人, 中国文化中的君子或圣人是这个文化中最可笑的元素)
在儒的体系中,我们听到是:
君子不党
君子坦荡荡, 小人常戚戚
君子不器, 小人不道
君子喻于义, 小人喻于利
4、从五常再到三纲。
儒家历经几千年的演进,其中的典籍不胜枚数,但如要回答其为何能统治中国几千年,
而在近代又完败于西方,其本质的原因只有如下几条:
1、儒学适应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经济基础,其简单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方
式需要儒家这种以维系社会伦理纲常为核心的文化意识;
2、在儒的体系中,不管后人如何为其添加诸如"实用理性、社会公德、人心本善、民
族心理基础"的外衣(当然也有人奉之为心灵鸡汤), 儒的本质是维系上下有别的层级体系,
在这种体系下, 没有平等, 更没有个体的独立意识与自由,这从根本上造成中国文化的核
心元素中没有"民主与自由"的基因;
3、 在这种体系下, 儒的文化导向是更重视社会的纲常体系, 即所谓的"道"(儒家推崇的
“道”与老子的“道”不是一个概念),而鄙视研究具体事物的"器",所谓"君子不器, 小人不道
"就是这个道理. 更甚者视科技为"奇技淫巧", 这又造成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中没有"科学"
的基因。到近代,从中国一直奉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的言论, 到蒋中正先生心中的偶象曾
国藩大人的“耕读为本”无不召示着这个老大的中国无力自觉地走进现代;
4、现代社会的基础是什么?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组织法则,这个不用我啰嗦了,如果实
在要讲,就在下一个话题中说吧.
( 西方文明的源起是什么?为何是西方率先进入现代社会,在下一个话题中我会谈)
有人说中国在宋就有了资本的萌芽,在明末更是如此, 只不过是满清进关, 造成历史与
文化的断裂. 呵呵,借用黄仁宇先生的话"哪有萌芽几百年还不能突破的文明"。 中国文化的基
因到今天仍然很少人能真正地反省。 在高举国学旗帜的今天, 在高喊"民族伟大复兴"的今天,
我们还是静一静,去想一想:我们要复兴的是什么, 我们的文化是否更需要我们的自省?
我,还是更爱鲁迅

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

0755-83802522

周一至周五 09:00-18:00